从春运变迁感受向美而行的浪漫

南海潮涌,唱响春天故事,以往在乡土生活、劳作的中国人,开始从西部去往“长三角”“珠三角”等大江大河出海口淘金。从1954年“春运”二字首次在媒体上出现,“流动的中国”已走过七十余载。

作为春运的主角,铁路春运成为一部微缩的中国出行史。

1994年1月,农民工旅客在广西柳州火车站广场候车。(铁路供图)

2011年,旅客在南宁火车站售票处自备小板凳排队购票。  通讯员 陈孚平 摄

2025年春运,旅客在南宁东站售票处办理车票业务。    通讯员 于莉 摄

从“一路风尘”到“一日千里”,从“咣当”作响的悠悠绿皮车,到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,16.2万公里路网延伸,4.8万公里高铁让他乡与故乡更“近”了。

1995年2月,桂林火车站里的务工人潮。  通讯员 陈孚平 摄

2025年春运,桂林站站台上,旅客正在有序上下车、进出站。 (铁路供图)

从排队长龙到指尖购票,科技赋能让“刷脸进站”等智慧出行成为标配。“非遗”集会进站车,读书驿站添书香,归途从“人在囧途”到万千旅客乐秀“我的铁路风景”。

过去,旅客手拿纸质火车票验票乘车。  通讯员 陈孚平 摄

2025年春运,在南宁东站旅客正在有序通过检票口闸机。   通讯员 于莉 摄

过去,绿皮车厢内人挤人。   通讯员 陈孚平 摄

过去,绿皮车停靠站台,工作人员推车卖盒饭。  通讯员 陈孚平 摄

如今,旅客乘坐在复兴号动车组列车上享受旅程。    通讯员 曹烁 摄

年复一年,向美而行。春运变迁,见证着时代的发展,也记录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浪漫时光。

来源 | 南宁晚报·南宁宝新闻客户端  记者  黎兆齐  通讯员  韦增乐

编辑 | 梁楚茜

校对 | 卢小青 

责编 | 王小欢

审核 | 姚晓敏

阅读量:469
评论一下
评论 0人参与,0条评论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最热评论
最新评论
已有0人参与,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